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臺灣光復不能忘

專欄:社論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今年十月二十五日適逢臺灣光復六十七週年紀念日,對每位海內外同胞而言,這是個值得紀念的重要節日,因為它是全國軍民同胞用鮮血和生命所換來的。歷史可以知興替,鑑往知來,獲得寶貴的教訓,我們不能忘記臺灣光復,更要銘記在心。
回首百餘年前,晚清積弱腐敗,淪為列強爭食分割的次殖民地,尤以甲午之役戰敗,被迫割讓臺灣、澎湖群島,仁人志士痛心疾首,臺灣人民抗日行動更是從未間斷。
時光荏苒,有許多歷史細節不復記憶,但不能或忘的是,國父孫中山先生為挽救面臨敗亡命運的清朝,一生奔走革命事業,並以恢復領土主權完整為號召,其間曾三次來臺與臺灣推動抗日運動的羅福星、蔣渭水等組織力量匯合;另外,自對日抗戰開始,國民政府一直將「收復臺灣」當成最神聖的目標,殆無疑義,可昭日月。
民國二十六年起,歷經八年抗戰,犧牲二千一百餘萬軍民同胞的寶貴生命,臺灣才得以結束日本殖民統治,尤其國軍在國家危難存亡之秋,拋頭顱,灑熱血,前仆後繼,奮勇抗敵,以維護國家安全與主權領土完整,是為震撼古今中外的可歌可泣史頁。
報人張季鸞曾如此形容英勇抗戰的國軍:「前世紀的中國軍隊怕死,現在喜歡拚命…,並不是愁眉苦臉的去做犧牲,而是歡欣鼓舞的去盡責任。」如果沒有英勇將士共赴國難,犧牲小我,何能換得民族生命綿延不絕,何能取得最後勝利與國土重光!今日榮民袍澤中仍有昔日奔赴戰場殺敵的勇士,「老兵不死」,其精忠報國、捨生取義的精神氣節,永遠照耀寰宇。
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中、美、英三國領袖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,先總統蔣公於會中要求日本歸還東三省、臺灣和澎湖群島,這樣的要求也寫在波茨坦宣言與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裡;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戰敗,十月二十五日,日本末任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正式向中華民國投降,臺灣重回祖國懷抱,政府於翌年明訂十月二十五日為「臺灣光復節」。
在政府向日本收回臺澎時,臺灣因受二次大戰砲火摧殘,已是滿目瘡痍,百廢待舉。但六十餘年來,政府與軍民同胞勵精圖治,開創產業發達的民生經濟,建立主權在民的政治制度,中華民國傲然立足於世界,允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。這段融合政府部門菁英、國軍官兵、榮民袍澤與民眾,一起攜手奮鬥、戮力經營的歲月,留下諸多啟迪後世的記憶、經驗與故事,委實彌足珍貴。
在這個感恩懷念的日子,我們不能忘記國軍與榮民弟兄對國家及社會的犧牲奉獻。國軍將士不僅完成「光復臺灣」的歷史大任,許多榮民袍澤退伍返鄉後,在輔導會安排下,參與興建中部橫貫公路及各項重大工程,毅然投入國家建設的行列,賡續擔負起「光復臺灣」、「保衛臺灣」、「建設臺灣」、「守護臺灣」的宏圖志業。
臺灣光復紀念歌歌詞寫著:「張燈結彩喜洋洋,勝利歌兒大家唱,唱遍城市和村莊,臺灣光復不能忘。」這首歌值得我們大聲唱,繼續唱,須知勝利果實得來不易,我們應秉持前人勇於奉獻犧牲的精神,再創國家美好願景與未來。
(點閱次數:968)